投青職人
農業
發佈時間2024.12.12

連結分享

鄭鈞元
NY Craftsman

豐年農場

鄭鈞元

如果你是老品牌的第2代,當你想要改變老品牌,你會從何做起?

這就是豐年農場第2代鄭鈞元,返鄉承接家業所遇到最大的問題。

豐年農場是由鈞元的父親鄭文乾在1966年所創立,原本以「豐年」品牌專門從事食用菌栽培與太空包種植,直到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重創生產工廠,父親決定轉型為生態教育型態的菇蕈農場,讓原本神祕菇類栽培過程對外開放,並在民國2002年正式更名為「豐年農場」,結合食用菌栽培、食用菌加工產品與觀光休閒,從事六級產業經營。

鈞元原本在竹科從事電子業工作,在豐年農場尚未轉型前,父親因為食用菌栽培工作太過勞累,而不希望鈞元接班,但後來農場進行六級產業轉型,父親對於觀光休閒非常陌生,因而希望鈞元能回家一起為新事業打拼。

雖然鈞元在電子業擁有高薪且大好未來的工作,但考量豐年農場是家族企業,並且自認為以他的能力,可以讓豐年農場經營得更好,因此在10年前,鈞元決定放下電子業的工作,返鄉幫忙豐年農場的事業。

但回來後卻遇到嚴重的父子溝通問題。「我回來後對於農場有很多想法,但因為我才剛回來,對於菇類產業還不夠了解,父親會覺得這些改變都操之過急,而拒絕我所提出的想法。」

直到後來,鈞元向父親學習太空包種植、菇類栽培以及組織培養等技術,他才明白有些想法確實是操之過急。

「我不再是一下子就要大改,而是慢慢從小地方著手,讓父親看到我做這個東西成效不錯,客人也覺得喜歡會買單,才去慢慢做多一點東西。」鈞元說。

因為鈞元的改變,父親也漸漸軟化,不再堅持己見,而是會傾聽鈞元的想法,盡可能讓鈞元去嘗試,並在嘗試過程中與鈞元進行討論及修正,一起讓改變往好的方向發展。雖然過程很緩慢,但卻是父子2人都滿意的結果,這可能比任何成果都來得重要。

鄭鈞元與父親鄭文乾
鄭鈞元離開電子業返鄉種菇
園區以菇精靈進行布置
在新包裝之外也保留舊包裝
鄭鈞元重新設計商品新包裝

分享